导师面对面丨青年导演如何“被看见”?揭示电影节背后的秘密2018-06-28 04:24:03 继两位大陆导师分享了干货满满的课程之后,昨天下午,“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上海电影大师交流营邀请到两名台湾导师——知名监制李亚梅和知名导演李运杰,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为营员们授课。
李亚梅:影展的游戏规则 新锐导演如何"被看见"? 22日上午,“we爱”两岸青年短片大赛上海电影大师交流营第三课在思南公馆开讲。导师李亚梅用自己多年在电影节一线的从业经验,为营员们剖析了世界各大电影节的选片与评审规则。帮助青年影视创作者了解如何通过参加电影节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被看见”。
两岸许多知名导演都是通过电影节被发现被挖掘。在电影节上斩获的奖项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创作人生。多年来,李亚梅见证了不少这样的案例,因此她鼓励大家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类影展,为自己创造更多被看见的机会。 每年全世界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不计其数,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电影节,提高自己被发现的几率?“评审名单出来,得奖影片就已经八九不离十。”李亚梅表示,每个电影节都有不同的喜好,也有专注于特定类型影片的电影节,但电影节的偏好也存在共性。有新鲜感、有议题性、全球首映的作品,更容易被电影节组委会注意到。
二级影展的竞赛单元和一级影展的观摩单元之间,应该如何选择?李亚梅建议选择前者。她解释说,能进入到竞赛单元和其他优秀影片“厮杀”,更能体现作品的价值。 “入围是实力,得奖是运气。”授课现场,李亚梅揭秘了不少电影节评奖背后的小故事。她坦诚地表示,影展的效应是多方面的,不必拘泥于是否得奖,只要入围就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现场,李亚梅还播放了一个视频,隔空邀请诸多台湾业界的资深人士一起揭秘电影节的台前幕后,给予营员们许多实际的建议。例如,如果被邀请参加电影节,请随身携带自己作品的DVD,即使电影节上的“大咖”无暇看你的作品,但至少能看到你的积极和热情。 李运杰:从零开始的电影实战经验 做电影,需要积累人生经验 6月22日上午,“we爱·第二届两岸青年短片大赛”上海电影大师交流营第四课在思南公馆开讲,导师李运杰分享自己“从零开始的电影实战经验”。 李运杰是个70后,从小喜爱绘画,对电影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那个年代,想要实现电影梦并非易事。他本想放弃一般的升学从事电影“美工”,却因家人的不理解而放弃。但心中的电影梦想从未消失。大学毕业后,他独自一人踏上出国求学的追梦之路。虽然只能住在废弃的小岛上,拍摄条件艰苦而密度又极高,但这段时间的积累为他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践经验。 现场,李运杰导演用一张张生动的拍摄花絮照引出一段段电影拍摄背后的小故事,仿佛把大家带到了拍摄现场。“电影创作,才华固然重要,但在实战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人’的事情。”李运杰提醒两岸青年导演,应对剧组中时刻会发生的突发情况、协调各类工作人员之间关系是对导演能力很大的考验。 在大银幕上呈现的光影世界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无奈。“有时候临危受命,又受限于剧本、角色、资方,导演并没有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他提醒青年导演们,未来的路充满了坎坷,克服困难坚持走下去,才能有所成。
“做电影,需要积累人生经验,这影响着导演对剧本的理解、看事物的角度。”最后,李运杰建议两岸青年创作者多从生活体验中寻找创作灵感。 |